YinJi 发表于 2025-10-14 16:14:03

千亿并购翻车?安世外籍高管逼宫闻泰控制权危


千亿并购案翻车?安世外籍高管逼宫,闻泰控制权岌岌可危!

荷兰政府突然冻结闻泰科技子公司安世半导体资产,外籍高管集体反水要求转让控股权,这场耗资338亿的并购案正演变为控制权生死战。技术封锁与资本博弈背后,暴露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三重陷阱:管不了人心、法律盲区与地缘政治风险。当核心技术买不来,唯有自主创新才是破局之道——真正的中国芯,从来不是靠并购获得的。

荷兰政府突然按下“冻结键”,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海外并购神话正在遭遇最残酷的现实拷问。

10月12日,闻泰科技一纸公告揭开了冰山一角:其控股子公司安世半导体被荷兰政府要求“一年内不得对资产、知识产权等进行调整”。更致命的是,安世外籍高管集体反水,向荷兰企业法庭请求调查,并成功暂停了闻泰委派的CEO履职。有消息称,这些高管甚至要求闻泰转让安世控股权——这场始于2019年、耗资338亿元的“中国半导体最大海外并购案”,正在演变成一场关乎控制权的生死较量。



一、荷兰政府的“精准打击”:不止于资产冻结,更是技术封锁

荷兰政府的禁令看似温和——“一年内不得调整资产和知识产权”,实则掐住了安世半导体的命门。作为全球功率半导体领域的隐形冠军,安世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其积累半个世纪的技术专利和全球供应链体系。这意味着,闻泰既不能将安世的技术转移至中国,也无法通过资产重组优化业务结构,甚至连正常的研发投入、专利授权都可能受限。

更深层的信号在于,这是荷兰首次针对中资控股的半导体企业采取此类措施。要知道,安世前身为飞利浦半导体部门,2017年被中国资本收购时,荷兰政府并未设置障碍。为何四年后突然变脸?答案藏在中美科技战的大背景里:美国商务部今年已将1200多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制裁清单,而荷兰作为ASML的母国,正逐渐沦为美国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马前卒”。

安世的1.3万种半导体产品中,70%应用于汽车电子,而全球汽车芯片短缺已持续18个月。荷兰此时冻结其资产,无异于在全球供应链最脆弱的节点上插刀。更值得警惕的是,禁令特别强调“知识产权调整”——这正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最想获得的核心资产。



二、外籍高管反水:一场早有预谋的“控制权争夺战”

安世外籍高管的行动堪称“教科书级逼宫”:先向荷兰企业法庭申请“特别调查”,理由是“闻泰损害公司利益”,再通过法庭裁决暂停CEO履职,最后放出“要求转让控股权”的风声。这一系列操作环环相扣,绝非临时起意。

回溯2019年并购案,闻泰以338亿元买下安世79.98%股权,创下中国半导体史上最大海外并购纪录。但为了通过欧盟反垄断审查,闻泰不得不保留部分原股东和管理层,并签署了“特殊股东协议”。如今看来,这些协议成了埋在体内的“定时炸弹”——协议中关于“重大资产调整需股东一致同意”的条款,给了外籍高管可乘之机。

更关键的是,安世管理层与闻泰的矛盾早已公开化。原CEO Richard Beyer曾在2020年公开抱怨“闻泰干预日常经营”,而闻泰创始人张学政则坚持“中国总部必须掌握战略决策权”。文化冲突背后,是利益分配的根本分歧:安世2020年净利润13.6亿元,2021年暴涨至28.4亿元,外籍高管团队认为“业绩增长应归功于原有团队”,而闻泰则希望将利润更多投入中国市场的产能扩张。

这场冲突本质上是“技术控制权”与“资本话语权”的较量。外籍高管团队掌握着安世的核心技术人员和客户资源,而闻泰手握控股权。当荷兰政府下场“拉偏架”,天平开始向管理层倾斜。



三、338亿并购案的致命教训:中国企业出海的“三重陷阱”

闻泰的困境,撕开了中国半导体企业海外并购的三大伤疤:

第一重陷阱:“买得来资产,管不了人心”。 安世1.1万名员工中,90%为外籍,核心研发团队全部位于荷兰、德国等地。并购三年来,闻泰始终未能实现管理层“中国化”,反而因“远程管控”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反观华为收购英国ARM失败的案例,正是因为拒绝接受“保持管理层独立”的条款——两种选择,殊途同归,暴露了中资在海外并购中“控制权与本土化”的两难。

第二重陷阱:“法律合规的盲区”。 闻泰并购时聘请了全球顶级律所,但仍低估了欧洲法律体系对“企业控制权”的保护。荷兰企业法庭有权以“保护小股东利益”为由,暂停大股东委派的管理层职务,这在英美法系中极为罕见。更致命的是,闻泰在协议中同意“安世重大决策需经董事会2/3以上同意”,而董事会中5席有2席为外籍高管,等于拱手让出“一票否决权”。

第三重陷阱:“地缘政治的不可控性”。 2019年并购时,中美贸易摩擦尚未升级,谁也没想到三年后荷兰会沦为“技术冷战”的前沿阵地。安世的功率半导体虽非尖端芯片,但已被美国列入“关键基础设施”清单。这种“非对称遏制”手段,让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彻底失去了“纯粹商业行为”的保护罩。

四、破局之路:中国半导体出海需要“新生存法则”

面对荷兰政府的禁令和高管逼宫,闻泰并非无牌可打。短期内,可通过法律途径推翻法庭裁决——荷兰《公司法》虽保护小股东,但“暂停CEO履职”需证明“存在重大损害风险”,而闻泰2021年向安世注资15亿欧元扩产,反证其“维护公司利益”。中长期看,闻泰必须接受“技术自主可控”的现实:

其一,加速国内替代产能建设。闻泰已在上海、无锡布局功率半导体产线,若能实现安世技术的“逆向转化”,即便失去海外资产,也能保留核心竞争力。

其二,重构管理层架构。参考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经验,设立“欧洲区董事会”,给予外籍高管更多经营自主权,同时通过“核心技术转移协议”锁定知识产权归属。

其三,联合国内资本抱团出海。单独并购容易成为靶子,而中芯国际、长电科技等企业若能组成“收购联盟”,可分散政治风险,增强议价能力。

五、行业启示:没有技术主权,并购只是“空中楼阁”

闻泰事件给所有中国半导体企业敲响警钟:在全球科技战的背景下,“花钱买技术”的时代已经结束。过去十年,中国半导体海外并购金额超过2000亿美元,但真正实现技术内化的案例不足10%。安世高管敢逼宫,核心在于他们掌握着“技术主权”——专利在欧洲注册,研发团队在海外,供应链依赖欧美体系。

反观华为海思,虽未进行大规模海外并购,却通过十年自主研发,成为全球少数能设计5nm芯片的企业。这两种路径的对比,揭示出一个残酷真相:没有技术主权的并购,就像沙滩上建城堡,一阵浪来便会坍塌。



荷兰政府的禁令和安世高管的逼宫,或许会让闻泰付出沉重代价,但也可能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觉醒之战”。当企业终于明白“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才会真正沉下心来搞研发。毕竟,真正的“中国芯”,从来不是靠并购买来的,而是靠无数工程师在实验室里一滴滴汗水浇灌出来的。

这场较量的结局尚未可知,但它已经告诉我们:在半导体这个“国之重器”领域,没有中间道路可走。要么成为规则制定者,要么沦为被卡脖子的羔羊。而选择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科技指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亿并购翻车?安世外籍高管逼宫闻泰控制权危